fbpx
【顯微鏡】珍珠的前世與今生IV —— 珍珠麻瓜的入門課

【顯微鏡】蚌殼中走出的維納斯

珍珠的前世與今生IV —— 珍珠麻瓜的入門課

從一醉千金的古羅馬、古怪又可愛的巴洛克,再到隻手復興了珍珠產業的傳奇扛壩子「珍珠之王」御木本幸吉(說起他對養殖珍珠的貢獻,真是再多頭銜都不嫌多呢),我們從珍珠的前前前世一路說到了今生今世。最後,就讓我們來從頭到尾(?)好好地認識珍珠,下次見到它時,可不要只會害羞地傻笑喔。

◎野生A尚好?

不不不,野生珍珠的和人工培養的一樣好!珍珠的商業名有天然珍珠養殖珍珠兩種:

天然珍珠指的是沒有人為介入,在水域中自然形成的珍珠。在養殖珍珠技術發明之前,每顆珍珠都是大自然珍貴的禮物,也是許多高級教士、貴族的最愛。中世紀到巴洛克時期是天然珍珠最輝煌的時期,但如同上篇文章〈珍珠滅絕大危機!別擔心,下一「蚌」,交給養殖珍珠!〉提到的,經歷了二十世紀初的浩劫,天然珍珠幾乎絕跡了,而養殖珍珠的及時出現,挽救了即將沒落的珍珠產業。

養殖珍珠的形成方式和天然珍珠完全相同,只是多了「植入珠核與外套膜」的過程!但無論是天然或是養殖,兩者的珍珠層都是相同的,差別只在於有沒有人類「幫它一把」,促進珍珠形成,確保形狀圓整、大小一致等等。

◎話說回來,珍珠層是如何形成的呢?

除了蠔貝類外,海鮮餐廳的桌上常客,例如蚌類,扇貝,蛤類,甚至連神奇海螺也會形成珍珠唷!

這些軟體動物生活的水域裡充滿著各類鄰居,不請自來的「惡鄰」(例如貝殼碎片或是寄生蟲),闖入蠔貝的殼內;為了保護自己柔軟的內在、降低異物刺激,蠔貝會分泌出「珍珠質」將外來物層層包覆。一層不夠就再加一層,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以異物為中心,外覆多層珍珠質的有機寶石——珍珠。

軟體動物家族

海水養珠人員利用了天然珍珠的特性,促進養殖珍珠的生成。在海水養珠的實務中,他們切下一塊來自「捐贈蠔」的外套膜組織*以及由淡水蚌殼切磨而成的珠核,接著植入「宿主蠔」的生殖腺中。感受到異物入侵後,宿主蠔的外套膜會逐漸形成包覆珠核形成珍珠囊,開始分泌珍珠質,假以時日,一顆顆可愛的養殖珍珠就這麼誕生了!

1920年代,日本人試著將培育AKOYA珠的經驗轉移到淡水湖泊,卻發現有個性的淡水珠不吃這一套!「不速之客」全都被淡水蚌趕了出來。

*外套膜組織是包覆在軟體動物體外的膜狀物,分為三層組織,珍珠層就是由最外層的表皮細胞分泌的珍珠質形成。

蠔貝的外套膜

淡水養珠技術直到 60 年代才有了長足進展,研究人員發現淡水蚌雖然排斥珠核,但卻能接受外套膜組織,因此嘗試在「宿主蠔」的外套膜內植入組織碎片以形成養珠,終於大獲成功!但也由於沒有珠核,蚌類直接分泌珍珠質,因此淡水養珠的形狀五花八門;加上採收期短,尺寸普遍比海水養珠來得迷你( 約為2mm~13mm )。

因此在分辨海水和淡水養珠時,「有沒有珠核」、「尺寸大小」、「珍珠外型」是很好的觀察指標唷!

◎珍珠與它們的產地——養殖珍珠四大門派

從御木本先生的養殖珍珠革命開始,養珠技術經過了百年的發展,如今遍及世界各地,主要可分為四大門派:淡水養殖的淡水珠(Freshwater Pearl),以及海水養殖的AKOYA珠 (Pinctada fucata Pearl)、南洋珠 (Pinctada maxima Pearl)、大溪地珠 (Pinctada margaritifera Pearl)。

養殖珍珠分佈圖

淡水珠盛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,大小介於2mm13mm不等。中國供應了全世界 90% 的淡水珠,因大量養殖,市場價格不振,即使是品質最好的中國淡水養珠,價格也難以和海水養珠匹敵。但也拜此之賜,淡水養珠成為了許多人都負擔得起的入門珍珠。

AKOYA主要產自日本,在中國南海、越南也有產地,尺寸介於 2mm9mm 之間,以 7mm8mm 最為常見,大約青豆般大小。與其他海水養珠相較,AKOYA有著大和撫子般的嬌小身型,典型的AKOYA珠體色為白色,帶有粉紅色的泛光及鏡面光澤,深受女性歡迎!

南洋珠顧名思義,產自澳洲、印尼、及菲律賓等南太平洋海域。南洋珠的生長環境得天獨厚,溫暖的海水孕育出大尺寸的珠體,典型介於8mm18mm間,以10mm15mm最為常見,大約是彈珠般大小。

南洋珠有著獨特金屬光澤的金、銀色珠,產自金唇蠔和銀唇蠔。外觀特色上,除了前面提到的金、銀體色,南洋珠也通常具有絲緞般的光澤,十分雍容華貴。

大溪地珠產自法屬波里尼西亞鹽湖特有的黑唇貝,尺寸介於 8mm17mm 之間,以 9mm11mm 最為常見,大約是龍眼核般大小。

大溪地珠有著三種海水養珠中最為變化多端的體色,像是高更筆下的印象派畫作,深邃而迷人。一般我們都以最具代表性的「黑珍珠」統稱,但除此之外「孔雀色」、「開心果色」等等獨特的體色也深受市場歡迎。也由於生長條件嚴苛,黑唇貝的養殖十分困難,直到1960年代中期才陸續有養殖大溪地珠產出,但相較於AKOYA珠與南洋珠來說,產量還是相對稀少,因此也是國際市場爭相競購的目標。

認識了四大名門後,我猜你也很好奇,珍珠的美麗顏色、以及其他寶石所沒有的溫潤珠光是怎麼來的吧?

◎七彩絢爛的珠光

一顆有著珠光璀璨的珍珠,是天時、地利、人和的珍貴結晶。就讓我們來從裡到外,一步一步了解珠光是怎麼形成的吧!

一、文石

珍珠層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碳酸鈣結晶而成的「文石」,硬蛋白質分布則在文石間,像是膠水一樣將文石小板緊密地黏結在一起。當我們將在顯微鏡下觀察珍珠表面,就會看見兩者層層堆疊的規律磚塊狀排列。

珍珠層結構

二、光柵

珍珠層這樣有著形狀重複、排列規律多層次的細小結構稱作「光柵」。CD光碟片就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光柵。光柵最特別的是它能「分散」光線,反射出彩虹般的七彩色光,這也是在光碟片和珍珠表面都能看見虹光的原因喔!

繞射光柵示意圖

三、珠光

我們一定還是覺得兩者的虹光不太一樣對吧!比起光碟片,珍珠的虹光來得溫潤許多。這是因為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的珍珠比工業製造的光碟片來得「有機」,水溫、水質、天然災害、食物種類都會影養珍珠層生成。文石小板的厚薄、凹凸、長短都會減弱光的干涉效應,使光線疊加之處沒那麼亮,相抵銷的地方又沒那麼暗,形成了朦朦朧朧的溫潤珠光。

相同的原理,在溫度較低的海水中,珍珠質的生成較緩慢,質地相對緊緻,因此容易生成鏡面或金屬表面般搶眼的珠光,這也是養殖人員大多選擇在冬天採收珍珠的原因喔!

亮麗與較暗沈的珠光比較

四、體色

除了七彩燦爛的珠光外,為什麼珍珠還有分金珠、銀珠、黑珍珠等等五花八門的體色呢?這是因為母貝生長的水域各有不同的微量礦物分佈。當蠔貝吃下這些礦物,再生成珍珠質時,其中一些致色元素就會使珍珠層渲染上美麗的色彩。這也是為什麼只有在大溪地一帶才能養殖出黑珍珠,也因此,每顆珍珠都可以說是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,都隨身帶著故鄉的泥土呢!

體色變化多端的珍珠

我們一層層剝開了珍珠的心,你是不是更加了解養殖珍珠了呢?珍珠有的嬌,有的俏,大顆有氣勢,小顆恰恰好!你最喜歡的又是哪種呢?

別急著下決定,更難抉擇的還在後頭呢!「真」珠又該怎麼看、怎麼挑?下篇,《珍珠的前世與今生》最後一輯,通通告訴你!

作者:

設計師:范巧薇 Vivian Fan

「珠寶,對我來說是大自然和人類共同創作的藝術品。」

【經歷】 Entre Bijoux 玠系首飾 設計師 / Frederic Zaavy 董事長特助與銷售副理 / Christian Dior 高級珠寶腕錶銷售顧問

【證照】 法國國家專業珠寶證照 CAP 2016 / 美國寶石學院 研究寶石學家 GIA G.G. 2017 / 美國寶石學院 珠寶設計師 GIA J.D.

主編:羅士庭 James Lo

「我喜歡文字和首飾中發光的細節。莎蒂·史密斯所言:That crafty feeling, 一語道盡了首飾與文字其妙。」

【經歷】 Entre Bijoux 玠系首飾 主編 / 東華大學閱讀書寫工作坊 講師

【獲獎】 《惡俗小說》作者 曾獲聯合小說新人獎、時報文學獎小說獎、 中文學獎、楊牧文學獎、 其餘作品散見報刊雜誌。